文章分享

The Big Question: WHY?!? 為甚麼!!

Submitted by Jessica on Tue, 05/03/2016 - 15:52

WHY?! 為甚麼?!

 "Why?!?" When children are asked to learn a second language, this is typically the response we get. Actually, it should be *Whine~~ Why?!? Whine~~* Then, this is the blog that may interest you.

"為 甚 麼!!!" 通常這是孩子們得知要學第二語言時的回應。夾雜著抱怨、不快、與 不甘!! 如果,您的孩子是如此的話~ 不妨看看這篇吧!

 

 

養出好腦力的八個教養守則

Submitted by Elsa on Fri, 01/25/2013 - 09:16

《本文轉自親子天下雜誌》

鍛鍊大腦不必花大錢,其實最好的方法就在平凡不過的生活習慣和教養態度裡。一旦掌握了大腦的基本特性,澆灌以愛與適當養分,每個孩子的腦部都能健康茁壯的成長!以下綜整出八個專家建議的重要教養原則,不用花大錢買閃字卡和參加大腦潛能開發班,就可以讓孩子的小腦袋健康長智慧。

#健腦教養守則一 一切從吃得好開始──均衡飲食,多吃魚
要讓大腦有機會絕頂聰明,最容易見效的第一個方法,就是給它足夠的好營養。吃對了食物的孩子,即使面對繁重的課業,也能擁有清晰的思考能力和記憶力。能活化大腦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卵磷脂、omega-3脂肪酸、維生素A、B群、C、E、硒等礦物質等。
另外,有心為孩子健腦的家長,魚和魚油,也是不失為護腦必備的好選擇。若孩子不敢吃魚油,可在烹調過程中剪開魚油,滴入魚湯中,記住不要悶,也別久滾。若吞膠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,多吃魚就好。

五個好習慣,讓專注力UP UP

Submitted by Elsa on Mon, 12/17/2012 - 18:10

日復一日,父母每天都在與孩子的注意力「爭寵」。親子間的專注力拉鋸戰,常在芝麻綠豆的生活細節中登場。面對這種家庭戰爭,許多研究與實務經驗均建議,家長得從生活型態開始檢視,思考是否家庭本身就充滿了「讓孩子無法專心」的因子。其實,要讓孩子成為「專心小天使」,你可以從五大專心好習慣開始起步。

大腦愈開心,學得愈好!

Submitted by Nicca on Thu, 10/25/2012 - 15:17

大腦愈開心,學得愈好!
大腦產生觀念,觀念產生行為,行為產生結果,結果又改變大腦,」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大腦塑造的循環。 正確理解大腦的運作趨向→善用啟發心智的方法→強化個人優勢,大腦就能幫助你發光發熱,成就最好的自己。 「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,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,就必須不斷地學習,」這是《改變是大腦的天性》作者多吉醫師(Norman Doidge)的忠告。

高效學習6個祕密
1.大腦愈開心,學得愈好
帶來快樂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,便是提升學習效能的要角之一。當達成目標時,多巴胺會大量分泌令人欣喜莫名,同時也讓達成目標那個行為的神經迴路連結得更緊。
◎保持動機:
達成目標、得到報酬的欲望,是促使人前進的動力。
◎樂觀的威力:
當人對未來有美好想像時,覺得好事就在不遠處,會更勇於行動。

2.愛運動,頭腦更聰明
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氧氣和養分,還能增加神經生長因子BDNF的濃度,幫助神經元生長。常運動的兒童和青少年,能運用更多的認知資源做作業,持續力較好。一項英國研究顯示,兒童在上課前做5分鐘基本運動如手臂畫圈擺動,學習動機及效率都會提升。

幫孩子找回學習回饋和快樂的方法

Submitted by Nicca on Wed, 10/03/2012 - 15:30

引述『親子天下』一篇針對零到六歲孩子找回孩子學習胃口的文章, 現今3C產品乘虛而入到孩子的生活中, 長時間待在電腦前或手中玩著手機等, 是很多家長目前常有的困擾。孩子能自主學習,是因為他內化了學習動機,一旦有動機,就想要重複及展現該系列行為。動機的形成根基於「回饋」和「快樂」,孩子得到學習回饋和快樂的方法:

※家長必須針對孩子的需求來互動
這年齡的孩子,主要是透過「遊戲」來學習。親子間的遊戲互動包括:說故事、角色扮演、運動、共同完成家事任務、生活中的交談……等。 從遊戲互動中,漸漸和孩子形成甜蜜、緊密,同時又隱藏著「規則性」的互動關係,包括人際原則、時間原則、秩序感……並逐漸減少孩子對3C產品的依賴。

※在陪伴下引導才藝課程學習
有些孩子不需父母引導,自然喜歡某些才藝,然而他們也需要和父母分享,希望得到正向回饋;有些孩子則需要比較多的引導,如:家長可以請孩子分享上課的經驗, 試著融入他的感受。

※看重父母的陪伴重於課程
父母在家中為孩子創造「做中學」的樂趣,能協助找回他的學習胃口。 如:把生活中的點滴當做話題、從接觸大自然豐富他的知識……等。總之,家長如何扮演陪伴者的角色,且在互動中建構孩子美好的經驗,是孩子重燃「生命力」的契機。

親子共讀,從零歲開始

Submitted by Nicca on Tue, 04/17/2012 - 17:21

Ref: 親子天下特刊

一九九二年, 英國伯明罕民間機構、 大學和圖書館等非營利組織, 合作發起「從零歲開始」(bookstart)運動, 伯明罕大學持續追蹤這三百名嬰兒的表現, 結果發現, 幾年後, 無論是全家人對圖書的興趣、 親子共讀的頻率、 全家一起上圖書館的次數都增加了。 這些孩子上小學後, 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也優於其他小孩, 不但語文程度好, 連算術能力都較佳。

後來英國便開始全面推廣,其他國家如日本、美國,也開始紛紛採用。

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, 可奠定孩子一生的閱讀習慣、 興趣與基礎。 以下是專家提醒親子共讀時應注意的重點:

1. 把閱讀放進孩子一天裡的不同時段。 但很重要的是,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, 抱著孩子閱讀, 由三分鐘、 五分鐘開始, 例如睡前的時間。 閱讀時, 不要有其他嘈雜聲音轉移寶寶的注意力。 如果父母堅持下去, 可以透過這睡前的共讀儀式, 建立閱讀習慣。

2. 隨身攜帶書, 有機會、 有空檔時就唸給孩子聽。

3. 讓孩子有個固定放書的地方, 便於他自己取得。

4. 讀你自己覺得興奮, 或孩子覺得興奮的書。 孩子可能會要你重複唸很多次。

閱讀是享受、 是樂趣

Submitted by Nicca on Fri, 03/16/2012 - 18:25

Ref: 公民新聞平台
這些年, 台灣正如同世界各國一樣, 積極在推動閱讀運動。 OECD(經濟合作發展組織)在學生評量計劃報告中指出: 國家最大的投資, 應該放在國民閱讀能力的建立。
台灣參與了國際的學習評比中, 數學科學的表現優異, 閱讀能力的名次卻不高, 引起了社會普遍的關注。 台灣雖說有在推動閱讀, 但是相較於國外的積極與投入的資源,還是差很多。 閱讀攸關個人的競爭力, 閱讀是心智發展的關鍵因素, 也是所有學習的開始。 隨著閱讀, 寫作能力也能夠提昇。 根據研究, 在所有的測驗中, 具有最準確預測力的項目就是作文, 這個成績可以預測學生進大學以後的表現。 姑且不管閱讀與寫作能力,孩子從還不識字的時候, 就由父母親陪著親子共讀繪本, 是非常棒的親子互動。

英文故事閱讀小達人

Submitted by Nicca on Wed, 02/08/2012 - 17:11

在寒假時, 我們和來參加的孩子們玩得很開心, 每天都有玩益智遊戲、 上烹飪課、 出去打球和運動, 也欣賞了電影, 或是複習了點國語和數學, 重點是, 我們每一天都會花一點時間帶著孩子複習自然發音, 並帶著孩子閱讀英文故事書。 有些故事很有趣, 孩子不時有著爽朗的笑聲。 有些故事書的圖片很好笑, 令孩子在課堂上捧腹大笑。 當我們念完故事書, 問問題時, 孩子踴躍的回答, 而在寫心得報告時, 每個孩子對書裡的內容都有不一樣的看法, 畫圖時也發揮各自的想像力, 我們都很沉浸在這樣的氛圍裡。

現在寒假冬令營結束了, 但是我們還是持續的和家長維持著聯繫, 他們對我們的閱讀和心得報告很讚許, 幾個孩子開學後仍是會來和我們一起閱讀, 我們將會一起在英文故事書堆中, 快樂的學習。 真心的謝謝支持我們的家長與孩子們, 也謝謝您們帶來與大家分享的水果, 足感心。

訓練孩子有好的閱讀習慣真的不是難事!
閱讀英文故事書與完成心得報告給孩子的成就感, 也真的不是言語可以形容的。
語言家總是依照著孩子不同的英文程度來篩選書籍, 陪著孩子一起閱讀, 針對孩子的個性使用多樣化的方式, 啟發孩子對英文故事書的想像力。 快來和我們一起當閱讀英文故事書小達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