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陸陸續續許多國小致力於推行鼓勵孩子多閱讀故事書籍的活動, 不論是閱讀中文故事書或是英文故事書, 甚至還標榜若孩子閱讀的書籍達到一定的數量, 可以獲得不同等榮譽獎狀或是與校長共進午餐等等。 然而, 很多家長非常贊同這樣的活動, 當然, 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家長無形的壓力。 不僅僅只是在於自己孩子是否會落後他人, 孩子是否真的都理解他們閱讀的故事內容, 才是許多家長憂心的。
昨天, 一個媽媽走進來, 拿著她孩子列出的閱讀書籍記錄單, 中文的部分她都確定自己陪孩子一起讀, 但偶爾孩子多少會抱怨或想偷懶, 更遑論閱讀英文書籍了。 她到孩子上的安親班和主任聊這件事, 主任告訴媽咪說, 這件事她根本不必擔心, 那只要請補習班裡的英文老師稍微幫她一下, 閱讀和督促寫讀書心得報告根本不是問題。 認真來說, 不是媽媽完全無法陪孩子念, 但工作繁忙加上自己本身的英文程度算是普普, 稍微陪孩子念還可以, 但長遠來看, 無力感是會愈重的。 加上周遭一堆家長述說自己孩子功課或是其他方面的表現, 她的壓力更重。 所以, 在聽完主任的保證, 媽咪也就先暫時放下心中那塊大石頭。
每每孩子帶閱讀心得單回家, 媽媽看著孩子畫的可愛圖畫, 好奇的問孩子當天念的故事書裡說得是甚麼樣的內容, 孩子總是吞吞吐吐說不太出來, 亦或是知道其人物, 但不知道故事發展。 幾次後, 細問孩子到底是否有著實閱讀故事書裡的每一個句子, 或是真正了解句子裡的單字的意思, 看著孩子搖搖頭, 媽媽揪著一顆心, 那這樣的閱讀方式到底有什麼作用? 是應該回過頭去責怪補習班得主任當初篤定的承諾, 還是該怪孩子不認真? 回歸初衷, 一個做媽媽的本意只是希望孩子真正學到東西, 也許學習速度慢了一些, 仍是比囫圇吞棗的塞一堆沒有意義的東西給孩子來的好。
您對孩子也有同樣的期許嗎?
語言家真心的覺得, 在壓力式的方法下學習的孩子, 一點都不快樂, 也不會喜歡上閱讀的樂趣, 更不會主動想看書。 語言家會依孩子的程度, 先帶著孩子從『自然發音』著眼, 透過『手感砂板』, 搭配『Hook on Phonics』 及其他輔助教材,時常練習加複習。 再『依照孩子的程度』挑選適合的書籍『導讀』, 逐字逐句的閱讀, 並解釋其字意、 句子和故事大意, 並讓孩子從故事書裡挑選自己喜歡的圖片繪圖, 並輔導孩子寫下優美的詞句, 享受閱讀英文故事書的樂趣。